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
恩師如同古聖先賢,更如同菩薩再來度眾生。恩師「律紹南山」、「教宗般若」、「行在彌陀」,是多麼殊勝,還有恩師的許多許多著作如:《夏雨清涼》、《池畔蓮鈔》、《佛七講話》……等等,著作中的每一篇文章或每一句話,都令我們震撼不已,猶如黑暗中看到一線的曙光,生命就會像破繭而出的彩蝶,脫胎換骨。有時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、快樂、富有的人,因為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明師難遇今已遇。

承蒙恩師慈愍,建西蓮淨苑,培育了常住法師;又成立了五個講堂,讓法師們帶領我們,為我們講經說法,以甘露法水來灌溉我們一株株的枯樹,讓我們抽新芽、發綠葉,展現了我們的生命力。恩師,我們感謝您、懷念您……

猶記當年,民國八十二年第一次踏進西蓮淨苑是「打佛一」的因緣,也是我第一次打佛一。初見這個道場,雖不是名山古剎,也沒有金碧輝煌,但對其莊嚴、寧靜的佛寺建築留下深刻的印象。親近愈久愈覺得其恬淡、儉樸的修行生活及勤奮踏實的教育傳承,在在地吸引每位佛弟子。同時也看到了每一位佛弟子對於佛法的渴求和對道場的護持,都是真誠而堅定。雖然,第一次打佛一,初學念佛,不懂收攝身心,妄想紛飛。但是,對於修行人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。尤其是八關齋戒中除了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以外,不香花鬘塗身、不坐臥高廣大床、不歌舞觀聽、不非時食,這些都是過出家人的生活,都是很寶貴的經驗。

爾後每一年幾乎都會來參加佛一或佛七,一次比一次能夠精進調適。佛一、佛七是恩師大慈大悲要來成就我們這些四眾弟子,要我們攝心念佛,剋期取證。佛一、佛七是法師們最忙碌的時刻之一,也是我們佛弟子最兢兢業業、虔誠用功的最佳時機。

每天凌晨三點半的晨鐘,振奮了我的精神。漱洗之後上大殿開始四點的第一支香,誦持《阿彌陀經》經文流暢、專注,如置身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涼。爾後繞佛三匝,借著繞佛使身體動起來,精神更抖擻後,再入班打坐念佛。伴隨著純熟的法器念佛,由慢而快再到煞板、止靜念佛。這樣一支香接著一支香,其中一支香會有恩師的《佛七講話》,由法師讀誦著。我們屏氣凝神地聆聽,彷彿恩師在旁,懇切叮嚀,諄諄教誨,不厭不倦。例如:恩師要我們念佛至誠懇切,一字一字念得清楚、聽得清楚。要我們修行念佛堅不可拔,不生極樂,不見彌陀,誓不罷休。要我們遠離欲惡不善法,殺、盜、婬、妄語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、貪、瞋、癡等。

恩師苦口婆心的訓誨早已種入八識田中,將來縱有顛沛流離的情境,定不忘恩師的話:「一心念佛」,在煩惱中發心念佛、在憂慮中發心念佛、在得意中發心念佛……

有人送給師父的生日禮物,上面有一首偈:「明淨恒不動,如日處晴空,一切世間行,不染如蓮華」。法師說用這一句話來形容恩師的一生是再貼切不過了;又說,師父用其身教,雖然是不染,但病苦真的是苦。

自從踏入淨苑以來,就僅有聽到恩師講《楞嚴經》幾堂課。猶記得當時恩師是多麼努力,懇切地要來教導我們,雖然身體並不允許,言語已經無法清楚地表達,但在講台上,那炯炯的眼神,如同菩薩悲愍的表情,以及對佛法千錘百鍊的體會所產生的智慧,在在地流露於恩師身上。讓我們不禁對於恩師的威德打從心底肅然起敬,又敬佩恩師藉著受病苦為我們帶來啟示,觸發我們去體會人生。體會人生諸苦如是,我們覺得受苦無窮,而恩師卻落實了磨鍊有益,不以身體的苦為苦,笑口常開、精進修行,每日念佛,未曾間斷。

恩師的堅苦卓絕更讓我體會一段對苦的詮釋:「諸苦本性不因你我而有差別對待,苦是如如不動不變。若要轉苦為樂,唯有改變自心,面對苦空性頓悟。如同佛陀為眾生作牛馬,成其救世度眾之大業,其果卻是常樂我淨,當下光明舒坦,清涼自在,無甘無苦……」恩師亦復如是。

恩師今已往生西方必定是上品生,固然令我們弟子欣喜,但對恩師的懷念依然是哀思不盡。今年初再上山打佛一,景物依舊,但人事已非。從三樓大殿眺望蓮鄉,以往恩師會由侍者們推著輪椅在榕樹旁曬太陽,或為其捶背、按摩,或為恩師朗誦文章。這一幕是何其溫馨,就像自己的兄弟姊妹在服侍父母。只要恩師在我們身旁,我們心中就如同「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」的踏實。而如今再眺望蓮鄉、榕樹下,寂然安詳依舊,卻不見恩師的身影,我是那麼不捨與哀傷,緊緊摒著一口氣,深怕呼吸的起伏,一不小心碰落眼眶中滿漲的淚水,悲不可抑的心情,久久不能平復……

恩師的離世,如同佛陀入涅槃,這其中所表現的生命智慧,無限深邃浩瀚。他超越了生老病死的痛苦,解脫了人類的根本煩惱,到達不生憂惱的極樂境地。反觀自己作為恩師的弟子,要深深懺悔,懺悔自己時時充滿了貪念、瞋恨、愚癡,這內心三毒所造成的顛倒妄想,常常在生命中躁動翻湧,身心不能安頓。又因身心的忙碌,讓信仰變得淺薄,常常將佛法停留在知識的層面,沒有在生活中落實,沒有讓信仰真正進到生命裡,在外頭飄忽不定,終無法成就。

而今真信切願地隨恩師所弘揚的淨土法門,持戒念佛,畢生所闡述的佛教妙諦,及刻苦勵行的道德文章,使我的心靈永遠沐浴在恩師的德澤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