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
述要:智公上人

再編撰暨修學:慧琦(陳錫琦)

一、前言

大約十二年前,有一日,慧修法師叫我去見師父,來到師父的面前,惠廷法師也在場。師父給我看一份稿子,這份稿子是惠廷法師記錄師父開示的要點,共有十八個條目,師父已在上面略做修改與補充,並在最後寫上「述要者:智諭」、「編撰者:釋惠廷、陳慧琦」,師父要惠廷法師與我一起修學他口述的這份述要。當時師父的身體很虛弱,師父的交待,好像在做最後的囑咐。

後來,師父身體稍有好轉。回淨苑看師父時,師父會問,修學如何?要盡量的發揮。當時總是跟師父說,有在進行;但一直沒有交出具體的報告給師父。我不認為師父會這麼快離開我們,甚至想說,沒交出報告師父或許就會住世久一點。但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中,也很想完成它,就是一直沒完成。

師父往生了,慧觀法師要我寫一些紀念師父的文章,我想這是應完成師父交待的時候了。由於此文以闡述二諦為主,故將師父原來寫的「述要」稱之為「二諦述要」,原文有十八條,今將之再編撰並修改部分文字,成為十條,依師父的交代,筆者試著從般若直解、譬喻直觀、行在彌陀及生活體驗來修學之,故稱之為「二諦述要修學記」。

「述要」是師父親口所言,諸位大德,當仔細參究;「般若直解、譬喻直觀、行在彌陀及生活體驗」,是筆者個人修學經驗談,若有違師意或偏差之處,祈請諸位大德,慈悲指正,阿彌陀佛。

二、二諦述要與修學

(一)第一段

1.述要

龍樹菩薩云:「因緣所生法──教,我說即是空──理,亦為是假名──行,亦是中道義──果。」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龍樹菩薩在《中論》中說: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;因緣所生法無自性故,我佛釋迦如來說一切法性空;一切法因緣所生,無自性性空故,但有假名而無實義;一切法因緣所生故,一切法不生,無有生滅、來去、一異及斷常等,強名中道。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,是如來一代時教,謂之教,此教聲聞能入;因緣所生法都是自性空,是如來一代時教所顯之理,謂之理,此理緣覺能悟;諸法自性本空故,六度萬行皆從空性中如幻顯現,是如來一代時教所顯教理之具體實踐,謂之行,此行菩薩能行;諸法緣起無生,不來不去,任運而行,來而無來,去而無去,無來而來,無去而去,此是如來境界,稱性度生,同入性海,唯諸佛乃證,謂之果,此亦是如來一代時教的本懷。

(2)譬喻直觀

多數人都玩過泥巴,直觀泥巴,泥巴為因,玩者為緣,因緣和合,可顯現出泥狗、泥人等,說不盡數不清的事相來。泥狗、泥人等的事相,乍看之下似乎異於泥巴。仔細一觀,泥狗、泥人等事相,其實就是泥巴,他們都是沒有自體性,性空。若有自性,應於泥巴為因,玩者為緣之外,有泥狗、泥人等事相可得;這些沒有自體性性空,如幻顯現的泥狗、泥人等的事相,其相與名其實都是如幻的,並非真實;再仔細一觀,泥巴與泥狗等是二而不二、不二而二、非一非異、無生無滅、不來不去的。泥人與泥狗等說不盡數不清的事相,亦如是。

(3)行在彌陀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心念佛,佛起心,心佛互為因緣,相生相成;心念佛時,全心是佛,故心性本空不可得;佛起心時,全佛是心,故佛性本空不可得;佛、心自性本空不可得,以自性本空不可得故,方能如幻的,心念佛,佛起心;心念佛時,全心是佛,故心即是佛;佛起心時,全佛是心,故佛即是心,心即佛,佛即心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,盡在一聲聲阿彌陀佛中圓滿具足。

(4)生活體驗

回顧人生,精卵結合的剎那,這個「我」就誕生了,沒有人能否認掉受精卵而有現在的我;這個我似乎沒有靜止的時刻,隨即不停的分裂,於是我們有受精卵期、胎兒期、嬰兒期、幼兒期、少年期、青年期等,一直到現在,還在時刻不停的變化中;我們一直有一個好似固定的我之主觀執著,但若客觀的觀察自我,想找一個固定的我,似乎是不可能的,我們發現身上的細胞與整個身體,一直在生老病死中;我們的心念不斷的在生住異滅中,乃至我們所處的環境,一直是在成住壞空中。仔細想想,「一個固定的我執」與「時刻在變化中的我」間似乎是衝突的。這種於不確定中想拼命抓住確定的不確定感,或許正是我們不安、焦燥等煩惱的根源!甚至忙了一生,最終卻不知為何而活?到底我是怎麼一回事?

從二諦來觀察「我」,「精卵結合的剎那,這個『我』就誕生了」,意即我是假父母因緣所生,我非自性有,我因緣生故,自性本空。我自性空故,方能隨緣如幻的顯現受精卵期、胎兒期、嬰兒期、幼兒期、少年期、青年期等;我自性空故,方能隨緣如幻的顯現不停的變化,所謂青年期等等,只是個隨緣如幻顯現的假名、假像,可見所謂的我,是緣生、性空、假名,我本來即無生,既無生則無滅,我本來無生無滅故,所謂我身的生老病死,我心的生住異滅,乃至我所處環境的成住壞空,都是從不生不滅的自性如幻顯現罷了!故經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
「我」是人生舞台的主角,的確須要好好的如是觀一下喔!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!

(二)第二段

1.述要

佛以二諦說法,不出理與事。理者,真諦;事者,俗諦。事者,教;理者,理;依二諦修者,行;依二諦證得果位者,果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佛陀依二諦說一切法,約事理而言,一切法不出理與事,理即是二諦中的真諦,事即是二諦中的俗諦。事就是如來的一代時教,即一切事皆是因緣所生如幻顯現;理就是如來一代時教所顯之理,即因緣所生法都是無自性性空;依二諦如幻修學六度萬行,是如來一代時教所顯教理之具體實踐;如是,方能依二諦而證得如如之佛果,是如來一代時教的本懷。

(2)譬喻直觀

將手舉起來,直觀手掌,手掌隨與人猜拳的緣而顯現剪刀、石頭、布等,可知剪刀、石頭、布等不是自性有,是隨因緣而有;手掌是剪刀、石頭、布等的真實理體,剪刀、石頭、布等是手掌的如幻事相。剪刀、石頭、布等如幻事相是手掌理體的言教;手掌是剪刀、石頭、布等如幻事相所欲彰顯的理體。剪刀、石頭、布等是從手掌如幻而現,非於手掌之外別有剪刀、石頭、布等,如是方是剪刀、石頭、布等隨緣如幻顯現的運行之道。手掌即是剪刀、石頭、布等,剪刀、石頭、布等即是手掌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,稱性任運,自在無礙。

(3)行在彌陀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心念佛,佛起心,心佛互為因緣,成就佛號,念念相續;因念清楚時,正是聽清楚時,故全念是聽,全念是聽故,念不可得;又聽清楚時,正是念清楚時,故全聽是念,全聽是念故,聽不可得,念、聽皆不可得,無自性性空,是念佛的真實理體。又念清楚時,正是聽清楚時,聽清楚時,正是念清楚時,如是念聽歷歷,清楚明白,是念佛的如幻事相。如幻的念佛事相,正是無自性性空的念佛理體之言教;無自性性空的念佛,正是如幻的念佛事相所欲彰顯的理體。如是念聽隨緣無性,無性隨緣如幻念聽,是如幻信願持名之道。如是念聽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,盡在一聲聲阿彌陀佛中圓滿具足。

(4)生活體驗

念小學時,稱一顆蛋的重量,比如我們寫50.2公克,老師就會給我們分數;到了中學,老師要求我們寫成50.2加減0.5公克;到了大學,教授會要求我們寫成50.2加減0.5公克,並註明95%的信賴區間,老師才會給我們分數;這三種表達方式,那個才是正確?如果你是大學生或中學生,以小學生的方式表達,老師會不給分;如果你是小學生,老師給你分數後,就堅固執著天下只有自己的答案對,那就會處處與人爭議。從科學來看,最後一個的寫法是比較謙虛、慎重及準確的;可見科學求真,想逼近真,但無法達真,那位科學家真正發現了真理?這正是科學值得敬重及信賴之處。一顆蛋的真實重量是多少?天下到底有無真理?

從二諦來觀察一顆蛋的重量,我們將發現,不只大中小學生,所得的重量會不同,同一人在上所得到的重量也會不一樣;所謂「大中小學生或南北極、赤道、月球及地球稱蛋」,正說明重量不是自性有的,是隨緣而有的。重量隨緣而有故,重量自性本空,空就是蛋的真實重量。空非斷滅無,隨緣故空,故蛋能隨緣如幻顯現種種不同的重量。所以,我們應依二諦來認識蛋的如幻重量與真實重量,依二諦來稱蛋的重量,依二諦來獲得蛋的重量。故經云:說般若波羅密,即非般若波羅密,是名般若波羅密。

不只稱蛋如此,其它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亦如是。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三)第三段

1.述要

四諦者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集者,俗諦;滅道者,真諦。三諦者,空、假、中。空者,真諦;假者,俗諦;中者,真俗。二諦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二諦者,理、事。理者,真諦;事者,俗諦。理者,實相無相;事者,實相無不相。一諦者,實相。無諦者,實相不可說,不可說,因為無形無相。

又一諦者,實相。開展出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。實相無相者,真諦;實相無不相者,俗諦。二諦者,理、事。理者,實相無相;事者,實相無不相。四諦、三諦、二諦,皆從一諦出,方稱為般若波羅蜜。因為體是一,用有無量的差別相 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所謂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,約二諦而言,苦、集二者是二諦中的俗諦,滅、道二者是二諦中的真諦。所謂空、假、中三諦,約二諦而言,一切法因緣生性空,性空就是二諦中的真諦;性空中如幻顯現的一切法,唯有如幻的假名、假相,此如幻的假名、假相,即是二諦中的俗諦;一切法因緣生,性空如幻而有,如幻而有自性本空,空幻一如假名為中,約二諦而言,說中即是說真俗二諦,此真俗二諦,是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的。一切法不出理與事,約二諦而言,一切法因緣生性空,就是二諦中的真諦;一切法性空能隨緣成就如幻之事,就是二諦中的俗諦。約諸法的實相而言,一切法性空,就是實相無相;一切法性空能隨緣成就如幻之事,就是實相無不相。所謂一諦,是指一切法的實相,而此實相是無形無相的,超越心思口議的,實是不可說、不可說,故假說無諦。

所謂一諦,是指一切法的實相,由此開展出實相無相、實相無不相。約二諦而言,實相本無,謂之實相無相;實相本無,隨緣現一切相,謂之實相無不相。實相無相就是真諦,實相無不相就是俗諦。理、事就是二諦,理者真諦,指一切法的本來無相可得,故謂實相無相;事者俗諦,指一切法隨緣顯現一切相,故謂實相無不相。所謂四諦、三諦、二諦,都是從一諦開演出來,因為緣起無性,萬法同一體性故,若論用,則無性緣起,萬象森羅,有無量的差別相,這就是般若波羅蜜。

(2)譬喻直觀

請抬頭看看頭上的天空,見今日天空烏雲密佈,陰雨綿綿,心情難免苦悶;見今日天空萬里晴空,白雲幾朵,心情頓覺開朗;心情隨天空苦悶或開朗,究其源由,乃因虛妄分別執著烏雲密佈或萬里晴空是天空的本色。若能如實依緣起如幻之道,觀天空的顏色是隨大氣因緣條件而如幻顯現烏雲密佈或萬里晴空,知天空的顏色本是性空,則起伏不定的心情自然不生,湛然不動。不管是天空的烏雲密佈或萬里晴空,心情的苦悶或開朗,都是隨緣如幻的顯現。以隨緣無性故,天空或心情皆是性空,才是他們的真實面目。觀天空能隨緣的如幻顯現各種顏色,知天空無色,性空;又因天空性空故,方能隨緣顯現各種如幻的顏色,以如幻故,知隨緣顯現的天色皆是如幻假相;觀天空無色,隨緣現一切天色;一切天色隨緣無色,是天空的本色。知一切天色即是無色,無色即是一切天色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,是天空的本色。天空隨緣無性,是其真實理體,實相無性故,實相無相,天空無色;又天空無性隨緣,是其如幻事相,實相如幻故,實相無不相,隨緣顯現一切天色。實相是天空的唯一真相,如是說,乃因天空的實相是無形無相,隨緣如幻而說天有種種相,如幻而說故,天空的實相實不可得,如幻而說故,說即無說,無說即說,假名不可說。

(3)行在彌陀

生在娑婆,總歸一句苦;貪、瞋、癡是其因,今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,是厭離娑婆之道;往生極樂世界,則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。極樂無有眾苦者,於極樂覓苦了不可得,苦本性空,假名極樂;極樂但受諸樂者,於極樂無樂不受,樂本性空,假名極樂。極樂無性隨緣,如幻顯現娑婆苦極樂樂,極樂隨緣無性,娑婆苦極樂樂皆性空,娑婆苦極樂樂皆如幻性空不可得,不可得故,不礙一聲阿彌陀佛,如幻厭離娑婆,欣往極樂。

(4)生活體驗

我們都想過快樂舒服的生活,但偏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不如意事令人苦惱。這是現實問題,想脫離此情境,過快樂舒服的生活,是人之常情。首先,須找出不如意的原因,再以正確的方法對治原因,就能達到快樂舒服的目標。人生之事何其多,當如何應對?從二諦來看,當依《般若心經》心要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人生的「一切苦厄」都是來自「執著五蘊自性有」,故須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以「五蘊皆空」故,自然「度一切苦厄」,其境界即是「觀自在」。當我們碰到不如意時,當下或之後,可嚐試依二諦提起此念,「xxx(自己名字)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(不如意事)皆空,度一切苦厄(當時的煩惱)。」這個容易嗎?須知,既要學佛、念佛,就是要學做菩薩,這是一條只許向上不可向下的路。如何學?可如上所述,依二諦學。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四)第四段

1.述要

二諦者,理、事。理者,真諦;事者,俗諦。依二諦開展出四法界: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理事無礙法界者,水不礙波,波不礙水;事事無礙法界者,波波不相礙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所謂二諦者就是理、事,一切法因緣生自性空之理體就是真諦,自性空中如幻顯現之事相就是俗諦。依此理、事二諦,開展出四種法界,一切法因緣生自性空就是理法界;自性空中如幻顯現一切事相就是事法界;一切法空幻一如就是理事無礙法界。一切法本來一味、如如,圓滿無礙,具足一切,就是事事無礙法界。理事無礙法界者,宛如水不礙波,波不礙水;而事事無礙法界者,宛如波波不相礙。

(2)譬喻直觀

讀過國中的人都曾學過數線,數線在代數中通常稱為X,X隨X-1=0的緣,X=1,1是否為X的真實相?X隨X+1=0的緣,X=-1。如果X=1,1是X的真實相,則X=-1就不能成立了,此與事實不符,故知X無有定相,自性本空,是其真實理體,1及-1等是X無性隨緣,如幻顯現的一切事相。X無性隨緣故,數線上的任一點都可以是X,X是數線上任一點的真實理體。X隨緣無性故,X可如幻的顯現數線上的任一點,1及-1等是數線的如幻事相。無性隨緣故,X即是任一點,X與任一點無礙;隨緣無性故,任一點即是X,任一點與X無礙。試問數線上那一個點可做原點?同理,那一個點可做1或-1等?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故,數線上任何一個點都可做原點。當原點建立時,1及-1等所有一切的點也同時建立,沒有前後之差別,如是一時俱現,超越三世,三世平等。從數線上任何一個點都可做原點,同理可知,原點可做一切點的點,是故原點可入一切的點,一切的點可入原點,如是一入一切,一切入一。說原點時,即圓攝一切的點;說一切的點時,即圓攝原點,如是一攝一切,一切攝一。說原點時即是說一切點;說一切點時,即是說原點,如是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說原點時,原點顯一切點隱;說一切點時,一切點顯,原點隱,如是隱顯自在。說原點時,原點為主,一切點為伴;說一切點時,一切點為主,原點為伴,如是主伴圓融。如是說不能盡,任舉一點,亦皆如是,此即是數線或任一點的本來,圓滿具足,一切與一,一切與一切,本來無礙。

(3)行在彌陀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一聲阿彌陀佛,心、佛、念及聽等,無性隨緣,如幻顯現,清楚明白。一聲阿彌陀佛,心、佛、念及聽等,隨緣無性,了不可得,湛然寂靜。一聲阿彌陀佛,心、佛、念及聽等,如幻顯現不礙了不可得,湛然寂靜不礙清楚明白。一聲阿彌陀佛,心念佛時,正是佛起心時。正是念清楚時、聽清楚時,心、佛、念及聽等,一時俱起。舉其一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;舉其一,一即攝三,三即攝一;舉其一,一顯三隱,三隱一顯;舉其一,一主三伴,三伴一主。一聲阿彌陀佛,正是往生極樂與華藏世界之普門。念佛如是,身土亦如是。

(4)生活體驗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扮演許多角色,如爸爸、媽媽、老師、朋友……等,且隨時抓住一個角色,執著這個角色就是我。我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時,都各自有其任務、苦樂、時間、空間、及情境等,整個生活就等於是角色的生生滅滅,輪迴再輪迴,說起來,現實生活就是個大輪迴!不管喜不喜歡,我似乎沒有片刻能脫離角色的扮演。仔細反觀,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,好似是從執取這些角色為我而產生的,而不是從背後那個能扮演不同角色的我產生的。當角色在生生滅滅、輪迴再輪迴時,背後那個能扮演不同角色的我似乎是如如不動的。

從二諦來看,所謂「我」是爸爸或媽媽、老師、朋友……等角色,並非是自有的,其自性本空,是隨小孩的緣,才能如幻的顯現爸爸、媽媽;隨學生的緣,如幻顯現老師等;爸爸、媽媽、老師、朋友……等角色,既是隨緣如幻顯現,故知其性本空,其相與名皆假,任一角色的生即是無生,滅即是無滅。所謂角色的輪迴,猶如空花,故古德云:迷時明明有六道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

將生活中隨緣如幻顯現的角色,執為真實的我,隨其生生滅滅而起起伏伏,正是苦惱的根源;若能知緣起如幻,當下即能遠離角色的束縛,回歸不生不滅自性本空的自我,故經云: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

要回歸自我,不需拋棄任何角色,角色隨緣如幻而現,當下就是自性本空的自我;自性本空的自我隨緣如幻而現,當下就是角色,自我與角色間,彼此無礙。又扮演爸爸角色的自我,就是扮演老師角色等的自我,故爸爸的本來就是老師等的本來;爸爸就是老師等,老師等就是爸爸;爸爸顯時,老師等隱;老師等顯時,爸爸隱。如是角色與角色間無礙,角色與角色間互攝互入,重重無盡。

在繁忙不已,互動頻密的社會,人人都不得不具有多重角色,角色的生滅及衝突等所帶來的壓力,當如何面對?依二諦觀行,或許可找到讓我們暫時或永久休息之處。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五)第五段

1.述要

《楞嚴經》,一法不立,真諦中道;《圓覺經》,一法不捨,俗諦中道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因一切法無自性,自性本空,於自性本空中,覓一法了不可得,故《楞嚴經》上說「一法不立」,約中道而言,無性性空,一法不立,就是真諦中道;因一切法無自性,隨緣而有,如幻顯現萬象森羅,故《圓覺經》上說「一法不捨」,約中道而言,無自性隨因緣如幻而有,一法不捨,就是俗諦中道。

(2)譬喻直觀

多年前的週日,全家上山頂禮師父。一位在家侍者問:「這是您家的老大?」答:「不是?」「是您家的老么?」答:「不是?」「不是老大也不是老么?」侍者有點迷惑。我趕緊說:「其實您說是老大,或說是老么,都可以。」

(3)行在彌陀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一聲佛號阿彌陀佛,當下能所俱寂;一句佛號阿彌陀佛,當下能所宛然。

(4)生活體驗

從二諦來看,當我們要表達「1」個蘋果時,「1」可以有無量的表達方式。如2-1、3-2……、an、one…….等說不盡的方式,都可以表達1;但若執著1等任何一個方式,是唯一的表達方式時,隨說即錯,沒有一個是可成立的,且爭論從此而起。故表達1時,當知1自性本空,無可執取,無有定法,隨緣所說皆成立,和諧融通。經云:「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1如是,其餘亦如是,當依二諦而說。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六)第六段

1.述要

色即空,色不礙空謂之妙有;空即色,空不礙色謂之真空。真空妙有稱為二諦融通三昧印。

說假知道是隨緣假,說真知道是無性真。故古德云:「說有以無來會,說無以有來會」,例如:說空知道因緣空,說有知道因緣有。因緣空謂之真空,因緣有謂之妙有。故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為二諦融通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一切色法緣起性空故,說色即空,色不礙空,由此可見,色性本空,非自性有,故稱一切緣起而有的色法為妙有;又一切色法性空緣起,故說空即色,空不礙色,由此可見,空性本空,非色滅空,故稱一切自性本空的色法為真空。總而言之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通達此理,是為二諦圓融相通。安住此境者,自能心開意解,如印一般,等持一切,圓通無礙,是為二諦融通三昧印。

聽到說一切法假,應知道以一切法隨緣而有,非自性有,故說一切法假;聽到說一切法真,應知道因一切法無性性空,故說一切法真。故古德說:「聽到說一切法有,當以緣起無性來體會之;聽到說一切法無,當以性空緣起來體會之。」例如:聽到說一切法空,應知道一切法因緣生故性空;聽到說一切法有,應知道一切法自性本空隨因緣而有。一切法因緣生故性空,此由於因緣生故,自性本空的空,謂之真空;一切法自性本空,隨因緣而有,此隨因緣而有的有,謂之妙有;是故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通達此理,謂之二諦融通。

(2)譬喻直觀

放眼望去,隨處都是房子,試問房子的樣子是甚麼樣子?眾人皆知,房子是假鋼筋、水泥、人工等因緣和合而有,離去鋼筋、水泥、人工等因緣,即無房子。由此知房子非自性有,房子就是空;房子雖性空,但不妨礙隨緣如幻顯現各式各樣的房子,如幻而有實是奇妙,房子的有真是妙有。房子隨緣性空,性空就是房子;正因性空就是房子,方能於空中隨緣無礙的顯現各式各樣的房子,房子這樣的空才是真正的空。如是房子,有而如幻是為妙有,性空不空是為真空。通達此理,房子如是,一切亦皆如是,圓通無礙。

(3)行在彌陀

以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之因緣故,得生極樂;故知往生極樂是因緣生,因緣生故,往生極樂即無生;無生故,不礙隨信願稱名因緣,熾燃求生極樂。生即無生,無生即生;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,盡在一聲阿彌陀佛中圓滿具足。

(4)生活體驗

心念起時,常落憎愛二念,憎愛二念,輪迴不已,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;憎愛二念,因何而起?常是因緣境違順,塵影好醜而起。

從二諦看一切塵境,處違知順,處順知違,見好知醜,見醜知好,違順好醜,互為因緣;故知所謂違順好醜,實是隨緣而有,非自性有,自性本空,如幻顯現,無可執取,不起憎愛。

有位推銷員跟我說:「這頂帽子您戴起來,看起來一定更年輕。」我笑笑跟他說:「謝謝!我現在戴這頂帽子,看起來更年輕,待會兒我脫下帽子後,不就變老了,這該怎麼辦?您說,到底年輕的是我?還是老的是我?答得好,我就買一頂。」他趕緊說:「當然,年輕的才是你。」我說:「對不起……。」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七)第七段

1.述要

法有色法、非色法。色法者,俗諦;非色法者,真諦。法有作法、無作法。作法者,俗諦;無作法者,真諦。法有相宗、性宗。性宗者,真諦;相宗者,俗諦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法有所謂的色法、非色法,色法自性本空,隨緣而有,謂之俗諦;非色法者自性本空,隨緣無性,謂之真諦。一切法可隨緣,說為作法、無作法。作法者自性本空,隨緣造作而有,謂之俗諦;無作法者自性本空,隨緣無性,無有造作,謂之真諦。契入諸法本來的要門,有所謂的以相為宗及以性為宗者,以諸法自性隨緣無性為契入者,是依真諦而入,以諸法自性無性隨緣為契入者,是依俗諦而入。

(2)譬喻直觀

生活中水是常用的東西,水有所謂水相與水性,水隨緣顯現如幻的水相,從水龍頭來叫自來水,在溪中流著叫溪水,湖水、河水……等;水能隨緣如幻顯現故,知水自性本空,是其真實。水可隨溫度的升降,如幻的顯現水蒸氣、水及冰等相,水隨緣如幻顯現故,知水自性本空,本來沒有生滅,是其真實。水在茶杯中現茶杯相,在碗中現碗相……等,水能隨緣顯現一切相故,知一切水相皆如幻無性,無性是水的真性;水性無性能隨緣顯現一切如幻之相,知如幻之相無相是水的真相。

(3)行在彌陀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以至誠心起佛號,清淨心除煩惱,在信願求生的氣氛中,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,念至沒有妄想,是為事一心不亂,必蒙佛接引往生極樂;若念佛念至念而無念,是為理一心不亂,當下安住極樂,無生而生。不管是無念而念,生而無生,或念而無念,無生而生,皆在一聲阿彌陀佛中具足。

(4)生活體驗

從二諦觀察,生活中眼及其所見的形形色色,耳及其所聞的各種音聲,乃至意所緣的一切,簡言之,無一不是緣生無性,如幻而顯;知幻,根對塵時,即能流而不住,知幻,妄念起時,即能勿隨勿制。故古德云: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;六祖云:六識出於六根門頭,於六塵中來去自如。在現今處處充滿誘惑、陷井的社會,這樣的生活,恐怕只是說說,做起來很難吧!既然學佛,要學二諦,就得試試看。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八)第八段

1.述要

二而不二者,真諦、體、法身、一切即一、色即空、分別而無分別、差別而無差別、無分別智、實智。不二而二者,俗諦、用、應化身、一即一切、空即色、無分別而分別、無差別而差別、分別一切、權智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一切法緣起性空,二而不二,是真諦、諸法的理體、諸佛的法身、一切即一、色即空、分別而無分別、差別而無差別、無分別智及實智義。一切法性空緣起,不二而二,是俗諦、諸法的相用、應化身、一即一切、空即色、無分別而分別、無差別而差別、分別一切、權智義。

(2)譬喻直觀

假設現在你前面有100個人看著你,如果將他們見到的你,直接用投影機投出,會都一樣嗎?你雖然只有一個,隨不同因緣故,用投影機投出的你,將會有100個不同;知這100個相隨緣無性,知自性本空,如是則通達二而不二、真諦、諸法的理體等的意義。知自性本空,方能無性隨緣如幻顯現100個相,如是則通達不二而二、俗諦、諸法的相用等的意義。

(3)行在彌陀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一聲阿彌陀佛,非自性有,隨因緣而起,緣生無性,是故念即無念,此無念即生佛不二之自性,諸法的真實理體,三世諸佛的法身,一切萬象的本來、一味、空、無差別,是諸佛的真實智慧;無念亦非自性有,無念無性隨緣,是故無念即念,此念即是如幻顯現的生佛,如幻顯現的諸法事相,如幻顯現的三世諸佛的應化身,如幻顯現的一切萬象、千差萬別,是諸佛如幻顯現的方便智慧。

(4)生活體驗

就二諦而言,生佛、自他、輪涅及淨穢等,皆是互為因緣,如幻而有,自性本空,二而不二。不二而二故,當發願上求佛道,隨緣度生,出輪趣涅,離穢成淨,因果宛然。二而不二故,當知本來是佛,尊重自己,普敬一切,如事諸佛,不住輪迴,不住涅槃,不離穢土,成就淨土,平等平等。不管是要從二而不二或不二而二來下手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九)第九段

1.述要

唯識宗有四分: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自證分者,無性隨緣;證自證分者,隨緣無性。無性者,證自證分;隨緣者,自證分。無性隨緣,證自證分即自證分;隨緣無性,自證分即證自證分。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,二諦融通是唯識宗的真義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唯識宗所謂的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等四分;其中,自證分者是指諸法無性隨緣,如幻顯現;證自證分者是指諸法隨緣無性,本無自性。又諸法無性者,就是證自證分;諸法隨緣者,就是自證分;諸法無性隨緣故,證自證分即自證分;諸法隨緣無性故,自證分即證自證分。總而言之,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,二諦圓融相通,是唯識宗的真義。

(2)譬喻直觀

多數的人都做過夢,所謂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,夢境隨夢心而現,能現、能見的是夢心(見分),所現所見的相是夢境(相分);夢境隨夢心而現,夢心隨夢境而有,互為因緣如幻而有(自證分);離夢境無夢心,離夢心境無夢境,夢心及夢境,互為因緣自性本無(證自證分)。夢心及夢境,無性隨緣如幻而有(自證分),隨緣無性自性本空(證自證分)。夢心及夢境,隨緣無性,自性無性(證自證分),就是如幻而有(自證分);夢心及夢境,無性隨緣,如幻而有(自證分),就是自性無性(證自證分)。夢心及夢境,隨緣無性,無性隨緣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

(3)行在彌陀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一聲聲阿彌陀佛,能念是見分,所念是相分,能所自性本空,互為因緣,如幻而有,是自證分;能所如幻而有,互為因緣,自性本無,是證自證分。是故一聲阿彌陀佛,圓具四分,念念之中,轉八識成四智。

(4)生活體驗

日常生活中,總脫離不了能知的我,與所知的境界。依二諦來覺照,能所互為緣起,本無自性,無性隨緣,能所宛然;隨緣無性,無能無所。故知,一切所知的境,皆是緣生如幻;一切能知的心念,體性本空。外幻內空,空幻一如。故古德云:……惟常覺照,而忘覺照,佛心自心,本自如如,我見破盡,心一境性,即是成佛。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(十)第十段

1.述要

稱念彌陀聖號,得生極樂淨土,以蓮華化生故,分證法性身。

2.修學

(1)般若直解

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稱名,求生極樂。阿彌陀佛者,光壽無量義;光無量者,自性無性隨緣顯現,橫遍豎窮,應緣普現;壽無量者,自性無性空寂常住,不生不滅,非有非無。心念佛時,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,心佛不二;心佛不二故,以我佛心,念我心佛,娑婆即極樂;心佛不二故,以我佛心,念我心佛,凡身即佛身;心佛不二故,以我佛心,念我心佛,必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;心佛不二,化身即法身故,蓮華化生,即分證法性身。

(2)譬喻直觀

當我們一腳踏進太平洋時,雖尚未能悠游於大海中,但已身在大海中。

(3)行在彌陀

以信願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,以此因緣得以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,離卻業報之身,七寶池中,蓮花化生,圓證三不退,圓具四土,便是等同分證法性身,如是境界,雖唯諸佛能究竟明了,但圓具於眾生的一聲阿彌陀佛中。

(4)生活體驗

現在我們聞說阿彌陀佛,信願持名,求生極樂,現前、當來必蒙阿彌陀佛,依其本願,攝受往生極樂,一生成佛,位同補處。故今能信願持名,即等同求證法身,或於現生成就,或於臨終成就,或於中陰成就。念佛人若知是利,有此信念,當發心一有機緣,或勸人信願持名,求生極樂,或隨己力,為一切有情做臨終助念,因若助一人往生極樂,即等同度一人證法性身,天下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有利益了,故經云:「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」尤其做臨終助念時,面對臨終者,可讓我們反思諸多問題,如再一次提醒自己死亡必定來臨!我能從容的面對自己的死亡?躺著的如果是我,我能如平常一樣念佛?面對臨終者,自己的心念如何?面對臨終者,我們能給他多少幫助?面對臨終者,死即不死,不死即死,生即無生,無生即生,我們當如何看待?

所以,一次再一次的助念,一次再一次的面對死亡,這是一件生亡雙贏的好事,值得我們去做。別忘了!聞說阿彌陀佛,即能以信願心持名求生極樂者,皆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者!現在我們在心中提起佛號,我們就是那個人!不管如何,現在在心中提起佛號準沒錯,阿彌陀佛。

三、後記

師父曾說:各宗教理都是相通的,唯在行上有差異。般若或二諦即是相通的關鍵,在師父有關般若的系列著作中,都是依二諦來闡述般若要義,並以二諦來融通大乘各宗精義,並以持名念佛行,導歸淨土來實踐之。

讀師大時,某日在今之懷安堂與師父等一起用午齋,師父開示:有人說,因淨土宗逐漸興盛,佛教其他各宗才逐漸衰落,其實不然,……佛教將來要興盛,要靠淨土宗與密宗,因此二宗重實修,又易與一般人親近與接受,未來勢必愈來愈興盛,普為流傳,廣度眾生。二十年前聽師父此言,不甚了解,沒甚麼特別感覺,驗證今日的社會,方知師父所言甚是。師父曾言,讀經念佛,皆要記得「銷歸自性」,此應是二諦密意之所在,阿彌陀佛。

四、附錄

恭錄師父述要原文如下:

(一)龍樹菩薩云:「因緣所生法──教,我說即是空──理,亦為是假名──行,亦是中道義──果。」

(二)佛以二諦說法,不出理與事。理者,真諦;事者,俗諦。事者,教;理者,理;以二諦修者,行;依二諦證得果位者,果。

(三)四諦者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集者,俗諦;滅道者,真諦。三諦者,空、假、中。空者,真諦;假者,俗諦;中者,真俗二諦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二諦者,理、事。理者,真諦;事者,俗諦。理者,實相無相;事者,實相無不相。一諦者,實相。無諦者,實相不可說,不可說,因為無形無相。

(四)二諦者,理、事。理者,真諦;事者,俗諦。依二諦開展出四法界: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理事無礙法界者,水不礙波,波不礙水;事事無礙法界者,波波不相礙。

(五)《楞嚴經》,一法不立,真諦中道;《圓覺經》,一法不捨,俗諦中道。

(六)色即空,色不礙空謂之妙有;空即色,空不礙色謂之真空。真空妙有稱為二諦融通三昧印。

(七)說假知道是隨緣假,說真知道是無性真。故古德云:「說有以無來會,說無以有來會」,例如:說空知道因緣空,說有知道因緣有。因緣空謂之真空,因緣有謂之妙有。故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為二諦融通。

(八)一諦者,實相。開展出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。實相無相者,真諦;實相無不相者,俗諦。

(九)二諦者,理、事。理者,實相無相;事者,實相無不相。

(十)四諦、三諦、二諦,皆從一諦出,方稱為般若波羅蜜。因為體是一,用有無量的差別相 。

(十一)稱念彌陀聖號,得生極樂淨土,以蓮華化身故證得法性身。

(十二)法有色法、非色法。色法者,俗諦;非色法者,真諦。

(十三)法有作法、無作法。作法者,俗諦;無作法者,真諦。

(十四)法有相宗、性宗。性宗者,真諦;相宗者,俗諦。

(十五)二而不二者,真諦、體、法身、一切即一、色即空、分別而無分別、差別而無差別、無分別智、實智。

(十六)不二而二者,俗諦、用、應化身、一即一切、空即色、無分別而分別、無差別而差別、分別一切、權智。

(十七)唯識宗有四分: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自證分者,無性隨緣;證自證分者,隨緣無性。

(十八)無性者,證自證分;隨緣者,自證分。無性隨緣,證自證分即自證分;隨緣無性,自證分即證自證分。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,二諦融通是唯識宗的真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