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畢業十載,回首往事,不禁悲喜交集。悲於發現自己的修行不足和努力不夠;喜於得遇師父的佛法啟蒙。
台灣的佛寺道場,一直存在著硬體林立而軟體不足的情況。而自己於當時能親近淨苑這個硬體不十分完善,而軟體(佛法)卻十分豐富的道場,除了感恩三寶,更讚歎師父的慈悲與智慧。
學生時代,一到假日,就喜歡上淨苑,回憶起來,是一段溫馨的歲月。因為在學校社團同事者少,每每獨自走在人煙稀少的橫溪路上,雖不覺得怕,卻總覺有些孤單。當我微喘的走上淨苑,見到師父坐在懷安堂前的籐椅上,手中永遠是不離圓明之珠的念著「阿彌陀佛」,跟我們微笑相迎。那份溫馨,是我於畢業後,每憶及此景,都會感動落淚的。
因為佛綱講得不好,玩心很重,不像其他學社的學長非常用功精進。學生時代的我,其實是懼怕師父的。那份又敬愛又害怕的感受,實緣於心虛、不努力。尤其在師父講《法華經》時,總於「實相無相、無不相」中,選擇先與周公相會、打交道;不然就是溜到行堂打雜、排碗筷。坦白說,師父的山東腔還真不太容易令人聽懂,正所謂要入法味,必先熟悉山東腔,這是我當時聽不懂,常給自己的藉口。不過,從《法華經》至《維摩詰經》的開示,加上平日佛一、佛七的薰習,執著的我,在圓板凳下苦坐多日,終能從師父的山東腔中體會到佛法的實相和不二。所謂的法喜充滿,我體會到了。
時至今日,每當有人問起自己修行的法門和平日用功的功課,說實慚愧,還夠不上一位修行人的邊。但是,在學佛路上,能親近淨苑,著實是一種善緣;而能於師父座下聽聞其開示佛法,更是一份增上緣。換言之,今生得識一位言談、說法不曾有絲毫批評、詆毀,踏實修行的大善知識,是自己的福報。師父常言的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」就是其所叮囑,身為一位老實修行人的智慧與慈悲所展現的行為。
幾次提筆,總不知如何起始,今日供齋有感而發,淚水與筆墨齊下。
淨苑一直對學長們疼愛有加,從師父草創淨苑及大專青年念佛會,即可明白他老人家的苦心。儘管從每年的供齋中,都發現到自身尚有許多對人、事、物關照不周的地方。但是,從自己身為一位學長親近淨苑過來人而言,我相信雖然畢業後回到淨苑的學長不多也不勤,不若居士們闔家學佛上山聞法的熱絡。但,在淨苑所栽的種子,必會在他日有機會於他處開花結果的。
最近,我常想到底聽師父講經,在自己八識田中到底載裝了多少?除了愛玩與叛逆心。畢業十載,在世俗庸碌中,從低潮、失意、社會競爭的壓力中,載沉載浮。當夜闌人靜,我閱藏時,經中的「般若、實相與彌陀」,正與當年於師父座下聽聞的佛法真實義相互呼應,我忽然發覺,我把佛法寶藏都帶下山來了,而且,時時刻刻都融入於我的生活周遭。我想,我必須說我放棄不了自己,即使生活中有許多的逆境,都必須有著一份力量勉勵自己││活著,要活得更好,佛法與生活不二。
日前,於家中整理一些雜物,發現在學生叛逆時,慧經法師送的一段話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緣起大悲心,趣入於大乘。」雖然在當時年紀,覺得十分嚴肅,但也裱框了起來,還記得當時被店老闆裱得字跡模糊,有些失敗,心裡頭有些氣不過,因怕日後看不清楚,不過倒也記住了。現在,每想起老和尚,覺得他就像那四句所描述的,是一位老實修行人,而導入淨苑的鎮山之寶即—「律紹南山、教宗般若、行在彌陀。」
拙筆至此,不禁再次感恩師父的教導和三寶的護持。願佛心常住,自在不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