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釋清若整理
一、認識師父的因緣
民國六十八年,我於新竹碧岩寺受三壇大戒,遇惠敏戒兄、惠安戒兄,見他們威儀不凡且精進用功。心想,明師出高徒,他們的師父一定很好,於是向惠敏戒兄打聽淨苑修行的情況。
後來上山來打佛七,住了約兩個星期。
佛七中,師父開示念佛方法,用耳朵聽。之前在馬來西亞學靜坐時,有人教我,靜坐念佛時,丹田的氣在跑的時候,就阿彌陀佛一句一句念下去。我將自己學習的情況告訴師父。師父問我:你是道士還是僧伽?
打佛七期間,我曾經摸索過,用師父的方法,念佛聽佛號,當時感到佛號清清楚楚。又因為對密教有接觸,也向師父請示關於密教的修行方法,師父亦慈悲地為我解答。
第二次上來淨苑參學,大概在民國七十一或七十二年時,住了約半年。當時有一侏儒常上山來搗蛋,為了保護師父,我常隨侍在側,也藉此向師父問了許多問題。回去後,便專修淨土法門。
師父開導了一個方向,重要還是在自己行,若不依教奉行,那還是和自己沒關係。以前在馬來西亞只知念佛,念完後加上回向偈。直到遇上師父,他慈悲地開導啟發了我深刻的信願行。
民國八十一年,惠敏戒兄到馬來西亞弘法。
第三次上來參學,是在民國八十四年元月,還打了四期佛七。此時,師父身體已不適,談話不太清楚,就較少接近師父。
直到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(農曆),師父圓寂,我在馬來西亞西蓮淨園先作功德迴向給師父,以感念師恩。當然師父不需要我們迴向,只不過借此表達我們弟子的感恩之情;如淨苑中四十九天念佛不斷,也正是如此。
二、師父對我修淨土的影響
從前未認識師父時,總認為淨土宗極樂世界是佛教的天堂。後來遇到師父,師父開示念佛、念法、念僧及到極樂修行,轉生死業為淨業,往生西方成阿鞞跋致得不退轉,才有更深刻的了解,便能踏實地去做。
有一些人不很相信西方極樂世界,甚至還有人說,阿彌陀佛是太陽神。我聽到時,靜坐就思考這句話,太陽從東方起,往西方落下;意思代表東方出生,西方沒滅,生滅之意。所以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來完成西方極樂淨土。即是有生必有死,死時就看我們生時所作所為,而歸向何處。而阿彌陀佛並非太陽神,是眾生最後的歸宿,也是回歸我們本來面目。所以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說到: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」八十八佛最後一尊,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,也是回復我們的本性。
《阿彌陀經》是佛無問自說,當機眾是舍利弗。舍利弗智慧第一,當時他竟問不出問題,只是佛自問自答;因為佛所說的已超過他的境界,可見淨土法門之不可思議、自性之不可思議。
一般人以為八十老翁可以念佛,三歲小孩也可以念佛,好像沒什麼了不起;只以為修禪、修密,才是上乘根器,卻不知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地藏菩薩及文殊、普賢等大菩薩都是念佛。所以我們還是老實念佛。
而念佛的清淨與否決定我們的品位。到臨終時,看我們生時所念的佛、所發的願,而有不同的品位分別。上品上生者花開見佛即悟無生,上品下生者一日一夜蓮花才開,下品下生者當然就更遲了。在極樂世界,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 諸大菩薩是我們的同修,具足了這樣的因緣便可得到阿鞞跋致。
有些人以為往生西方極樂只是自了,是小乘的想法。其實,往生西方一定要發大菩提心,念佛念法念僧,覺悟後還要乘願再來,迴入娑婆度有情。
假如我們往生西方,等彌勒菩薩再來時龍華三會,屆時,大福大慧有大力量,救度眾生就更容易了。如太陽一出,黃河上的冰水全部熔化。
有人發願要學地藏菩薩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」,當然若能如此是很好,只怕願力不夠,被業力牽引,反倒令地藏菩薩麻煩,成為他需要救拔的眾生之一。
三、師父對我弘法利生的啟發
能弘法利生是很好,但要慎防「我慢」。入法愈深更懺悔。我們所了解的是佛的東西,自己尚未證到,跟我們無關。因此要發殷重的懺悔心才是。佛之所以成佛,因他心中所見的眾生都是佛;而我們凡夫眼中看別人都是凡夫,只看到別人的不是,所以我們還未能成就。佛所修證的真理,需要我們去實踐,否則一切都是佛的東西,與我們無關,沒有什麼可以覺得了不起。
若一起我慢,業障便現前。若有懺悔的心,心中無我,業障就找不到門了。所以我們學佛,要學習謙虛。懂得愈多要愈謙虛,期望自己以後更加努力修行。
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兩個條件,就是學習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,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。
我今生能遇到善知識,是最大的福報。師父就是我們的善知識,他開導眾生知淨土法門,讓眾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。
大部分人在馬來西亞,念佛只是口頭念念而已,不深入了解,所以當時我想修密宗。後來遇到善知識,所以改專修淨土法門,以自利利他。每次看經典看完時都迴向歸入西方,回復法界藏身︱我們本來的面目。
二十一歲看了《四聖諦》一書後,開始學佛,了解佛法是講「人生」的宗教,並非相信上帝,相信一個看不到的東西。佛法談的是人生的生老病死,了解苦及苦因,進一步學滅苦的方法,及最後可以止息人生的苦,值得深入去了解。
早晚課我不曾停過,因為我們是吃十方的,放蒙山就念一百零八遍的往生咒。
記得當時問過師父有關器官捐贈的問題,師父只回答我一句「觀心無常」。開始時是一股熱忱衝動,但是十年、二十年後我們是否後悔。演培法師在馬來西亞演講也提到器官捐贈是菩薩境界,凡夫心無常。
若有任何疑問問師父,師父根據三藏十二部分析得很清楚,並用平等心來回答。
我在念珠中繫上一顆骨頭,提醒自己不論有多麼了不起,終有一天就像這骨頭一樣;要從環境中去磨鍊。印光大師在床頭放一個「死」字,我們凡夫是每天在生,生貪瞋癡;印光大師是「死」貪瞋癡,自然就生戒定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