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
一、前言

智公上人(我還是叫師父比較習慣、親切,所以後文仍是稱師父,希望讀者多多包涵)在《性緣問題之申論》的序言(我的希望)這麼寫著:「我寫過兩本書,一本是緣起法泛談,一本是般若義理的探究,和這本性緣問題之申論,說句世間法的話,這三本書是一個思想體系的開展。」[1]而這一個思想體系到底是什麼呢?就是性緣思想,也就是二諦思想。所謂性者性空,真諦也;緣者緣起,俗諦也。《中論》云:「諸佛依二諦,為眾生說法,一以世俗諦,二第一義諦。」[2],吾人亦可說:「師父依性緣,為眾生說法,一性空緣起,二緣起性空。」如是豈不妙哉,亦可看出師之樂於性緣,實乃其來有自也!

民國八十九年國曆十二月九日,是個令人傷痛欲絕的日子,師父往生了!而令人最遺憾的,莫不就是在他老人家將走之際,無緣略盡微薄的孝敬之意。本文擬就師父性緣思想的精華之著《性緣問題之申論》,作一概要性的介紹,並略述淺見,期能以此拙文,略表無盡追思與感念法乳之恩於千萬分、萬萬分之一……。

二、《性緣》全書大要

誠如師父在序言(我的希望)所述:「性緣之開展,即二諦之所出,為各宗所同遵。今於律、淨、三論、唯識、華嚴、天台等宗言教中,簡單介紹性緣問題。」很明顯地,師父想說明性緣思想在中國八大宗的重要地位。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,在師父的見地裏,性緣思想才是真正的「八宗綱要」吧!不過可惜的是,在《性緣》一書中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師父並沒有說明禪宗及密宗中的性緣問題,本文將大膽補述於後。

第一篇,作法與無作法。,首先說明性緣思想的基本理論:一切諸法,不外作與無作法二種形式。作法有生滅相,為用,此乃性空緣起也;無作法無生滅相,為體,此乃緣起性空也。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等一切佛法,皆不出此原理原則也。

第二篇,與戒體的關係。乃說明律宗的性緣問題。律宗的戒體,古來諸說紛紜。師父將戒體之作戒體,會為性空緣起;將戒體之無作戒體,會為緣起性空,實乃深合於諸祖將戒體會為善種子、一體三佛之種、實相等,而又貫串其自己的性緣思想體系之中,豈不令人拍案稱妙,深嘆其見地乎!

第三篇,與念佛的關係。說明淨土宗的性緣問題。淨土宗在於信願執持名號,而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竟是何物?「阿彌陀譯為無量壽無量光,而無量壽即照而常寂義,照而常寂即隨緣無性義。無量光即寂而常照義,寂而常照即無性隨緣義。無性隨緣,十方接引。隨緣無性,十方眾生同歸淨土。」[3]豈不又將整個淨土法要,融會於性緣思想而無遺!

第四篇,與中論的關係。說明三論宗的性緣問題。其實我們可以這麼說,整個三論宗就是要來說明性緣思想的,而且最是直接明顯的,甚至可以這麼說,三論宗正是性緣思想的源頭。《中論》〈四諦品〉[4]云: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無,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」。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無」,此乃緣起性空也。「亦為是假名」,此乃性空緣起也。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圓融無礙,即是「中道義」也。很明顯地,《中論》(四諦品)的這首因緣偈,正是性緣思想的起源,龍樹菩薩依此因緣偈而成為八宗之祖,而師父亦依此因緣偈申論八宗之性緣問題。

第五篇,與種子識的關係。說明唯識宗的性緣問題。阿賴耶識是八識的核心,種子說圓滿地詮釋了眾生心識的作用過程,而阿賴耶識與種子,二者又是何種關係呢?「阿賴耶識是體,種子是用」[5],「無性隨緣是識之用,隨緣無性是識之體」[6]正是師父對阿賴耶識與種子兩種關係作的最佳詮釋,不但可以依性緣思想建立唯識的思想體系,更可消弭中觀與唯識多年來的空有之諍。

第六篇,緣起與性起。說明華嚴宗的性緣問題。華嚴宗講一乘緣起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主伴圓融,事事無礙。然何以致此甚深微妙之華嚴境界乎?豈不由於性空緣起方得一即一切,緣起性空方得一切即一,空有相資而得主伴圓融,理事無礙而得事事無礙乎!要言之,唯有深入通達性緣思想,方能自在遨遊華嚴性海。

第七篇,天台宗性具法門之商榷。說明天台宗的性緣問題。天台宗發揮性具法門甚深微妙,然性具法門何也?「一切法以無性為性,無性即是諸法,諸法即是無性,如此方是性具之義。」[7]無性隨緣成諸法,諸法隨緣是無性,豈不又明白揭示出性具法門即是性緣思想乎!又天台的一念三千、性修之辨,亦無非由性緣思想開展發揮而出。

第八篇,泛泛贅言是將性緣思想作個總結。從「為佛弟子,理應仰佛本懷。性緣之理,甚深微妙,非我牙牙學語者所能道也。今勉強為文,猶如啞吧唱戲,有腔無調,遺笑大方。慚愧!慚愧!」[8]、「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,其道理博大精深。筆者愚昧,未能廣說,只堪略談其梗概。」[9]、「至現在為止,這本《性緣問題之申論》,算告一段落了。但我覺得,依然有言不盡義之感。意思是說,如果將來機緣成熟,我還想嘮叨幾句。」[10]等諸句,即可看出師父對性緣大法的景仰與好樂。

三、《性緣》補述

前文已提過,在《性緣》一書中,師父並沒有說明禪宗及密宗中的性緣問題,今將大膽略述淺見,尚望師父於西方極樂常寂光土中,冥冥加被慈悲賜正。

首先說明禪宗的性緣問題。我想《六祖壇經》應可算是禪宗的代表作了,《六祖壇經》(付囑品第十)[11]云:「若有人問汝義,問有將無對,問無將有對,問凡以聖對,問聖以凡對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義。」有者緣起也,無者性空也;「問有將無對」以緣起性空故,「問無將有對」以性空緣起故。又凡者俗諦也,聖者真諦也;以俗諦隨緣無性是真諦,故云「問凡以聖對」;以真諦無性隨緣是俗諦,故云「問聖以凡對」。又因無性方能隨緣,因隨緣方是無性,故云「二道相因生」不偏無性亦不偏隨緣之「中道義」。如是看來,六祖慧能大師若非依於性緣思想,豈能成為一代宗師乎?!

再來我們看看密宗的性緣問題。密宗的兩部大經[12]:《大日經》乃胎藏界的根本大經,《金剛頂經》乃金剛界的根本大經。而胎藏界者,乃理平等之法門;金剛界者,乃智差別之法門。[13]而理平等之法門,豈非隨緣無性;智差別之法門,不正是無性隨緣乎?!如是觀之,密宗之根本教法,亦是難離於性緣思想了。又密是對顯而言,顯、密又是何也?無性隨緣故顯,隨緣無性故密,是故顯密圓融,皆不出性緣思想也。

四、結語

記得民國八十四年在淨苑撰寫編集《無盡燈》及成立諦理修學委員會,即有以愚誠欲報法乳深恩之意。今值恩師西逝未滿週年,師兄弟發起撰寫編集永懷師恩之文,實無推卻之理。故不揣己之庸劣愚陋,獻此拙文,願表無盡慚愧感恩之情。想起恩師為法忘軀,誨人不倦之林林總總,卻又不禁一陣鼻酸矣……。

 

參考書目:

1、《性緣問題之申論》,釋智諭法師撰,西蓮淨苑出版社,民772月初版。

2、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,台北:新文豐影印本,民721月修訂版。

3、《六祖壇經箋註》,丁福保箋註,華嚴蓮社流通,民7312月合印。

4、《密宗概論》(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【71),張曼濤主編,台北:大乘文
化出版社,民681月初版。

 

 

[1] 《性緣問題之申論》(以下簡稱《性緣》)p. 1

[2] 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(以下簡稱T)30,p. 32c16

[3] 《性緣》p. 17

[4]  T30,p. 33,b11

[5] 《性緣》p. 28

[6] 《性緣》p. 29

[7]《性緣》p. 57

[8]《性緣》p. 74

[9]《性緣》p. 74

[10]《性緣》p. 78

[11]《六祖壇經箋註》p. 97

[12]《密宗概論》p. 23

[13]《密宗概論》p. 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