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
一、感恩惜緣—寸草心

西方蓮子等疏親,蓮池會上遠相迎;

淨智圓滿諭群迷,苑裡覺華性靈明。

除夕夜,與家人團聚、圍爐之後,上山參加「報恩念佛」。

隨著耳際縈繞的聲聲佛號,迴盪在法堂庭宇之間,勾勒出一幅莊嚴、寧靜的畫面。內心深處有股被觸動的傷感,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。眼淚,訴說著難捨的心情,與滿腔的懷思……

憶起昔日「千江晚會」及「除夕晚會」,還有法筵上,師父、惠敏法師,與諸位法師、學長們同聚一堂的歡樂氣氛,以及共同修學佛法的情景……過去的點點滴滴,依然熟稔親切,溫馨如故。而每一篇沈澱的扉頁裡,都深藏著刻骨銘心的回憶,和不勝感恩之情。

師父懷有弘深的慈悲願力,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」,不厭濁穢,與大眾同甘共苦,教之以道,化之以德。正如經云:「一毛一渧,一沙一塵,我漸度脫,使獲大利。」

感恩師父深入淺出的教化,不嫌棄我等眾生愚昧淺識,平等教化。苦口婆心,以種種方便,勸修淨土念佛法門,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。法乳之恩,源遠流長,涓滴不盡;看似不露痕跡,卻是無微不至,綿遠亙長。師父代眾生受無量苦,隱勝彰劣,示現病苦。為教化我等眾生「當勤精進,如救頭燃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」。

師父雖然示現病苦,但依舊散發其光和熱,為法忘軀,講經弘法。以方便權巧,助顯第一義,度化眾生轉迷為悟,轉凡成聖,早日登彼岸。

師父雖歷經種種磨難,但始終呈現其安忍的定力,捍勞忍苦,一心念佛。且以平和的氣度、廣大的胸襟,包容一切。對一切境界,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

師父是生命的勇者,展現出生命最高的韌性、深度,淬礪出生命的光輝。

經云:「一切無常故,說諸受是苦;於此生厭離,入於解脫道。」我等需用心體會師父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的慈心悲願,更加精進念佛,方不辜負師父辛苦教化之恩。

師父一生,是以他的生命在詮釋經教。勇猛精進,志在「修念佛定,證法界身」。今福慧圓滿,三昧成就,捨報往生。師父「二諦融通三昧印」,必定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。於常寂光淨土中,如是眷顧我們。

師父常常教導弟子:要「行解相應」,以般若智慧念佛。佛法,是論修證的工夫,非只口說而已;眾生要契合般若的道理,只有老實念佛,修道進德。否則只是顛倒加上妄想,虛度寶貴時光。末法時期,我們具縛凡夫,唯有受持念佛法門,蒙佛力加被,方可帶業往生。也因此增長大家對念佛法門無比的信心與道念。

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善知識百千萬劫難遭遇。有幸在師父座下皈依,得聞淨土念佛法門,此生雖未臻成就,卻不虛此行。正如《蘇東坡遊廬山詩》,詩曰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能不能識得山的真面目,我不敢說,但真的慶幸自己「有緣身在此山中」,豈是「感恩」二字可以詮釋。

二、長者風範—來去自在

師父道高德隆,以般若智慧為體,慈悲利生為用,呈現出生命的菁華,與日月同光。正如古德所云:

一代高僧曠世才,清心寡欲離塵埃;

猶如燈盞照千古,西方蓮開出聖胎。

師父不慕榮利,度眾第一;以慈攝眾,以法領眾。但務實質,不重形式。從他眼神所流露出「寧靜致遠,泰然自若」的神采,如經云:「終日與拔,如寶月行空而無住;究竟利生,似雁過水而不留。」是最
佳的寫照。

道人行履,一切處,一切時,一切事,動靜乾坤,無不自在無礙。師父在「應世」的現實環境中,堅定身為修行者的基本立場,淡泊名利,腳踏實地。以氣定的慧眼洞察世事,不取不著;以超然的心靈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

師父一生行持,發大悲心饒益有情,愍念群迷;發大智心弘法利生,教宗般若;發大行心導歸淨土,行在彌陀;發大願心救度眾生,出生死海。以無邊深廣的悲智,弘法度眾,無有疲厭。

師父持戒嚴謹,戒德莊嚴。處處圓顯佛心、佛行,三業清淨,德與佛齊。以其德行所成就之莊嚴淨土,永遠在弟子們的心裡深植。

師父不僅二諦融通,且具有深厚的文學涵養,字裡行間,偶爾會透著閒情逸緻的詩意與灑脫。例如:在《師父的話》中,賦詩曰:「明月湖心盪扁舟,無人無法般若遊;歸來無事舉頭望,依舊晴空月悠悠。」;以及「總教此心比日月,莫令方寸染纖塵」等,均能深入淺出地詮釋出深廣無涯的般若義理,讓我們會歸現前一念心性。在課堂中,常常是法師們最佳的教材,令見聞者法喜充滿。

博通三藏,智慧如海的師父,在嚴謹中,亦透脫修道者的幽默風采。在師父的著書,如《池畔蓮鈔》等,皆可略見。

師父在荼毘後,更以平日「傾囊相授」的「實相法」—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生滅是因緣,於法無所有」;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一切法無所有,不可得—教化我等「傻徒弟」。

正如古德所云:「空中杳無一物,尋之即成乖失;豁然圓明自現,便與諸佛無殊。」也因此讓我對師父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以及那份灑脫、安然、自在,有深刻的體認。

今後當以殷重心,珍惜師父所遺留的法寶—法身舍利。如教起修,依教奉行,老實念佛,永竭生死之源。方有顏面見阿彌陀佛,他年才有因緣與師父、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以此自勵,並願與大家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