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
師父已捨此業報身往生極樂半年了。八十九年十二月九日從同修處得知師父圓寂的訊息,那時剛好在回家的路上,心中亦無任何的悵然。在這之前一星期才至淨苑拜見過師父,也知道師父在解行上之功夫非吾人可論斷,故驟聞此一消息,心中確信師父必能往生極樂淨土,再迴入娑婆教化,一如其往常之教導,並無二致,亦無有增減。

忝為師父之弟子,然卻有負他老人家之期望,從民國六十二年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,開始聽師父講《心經》及淨空法師講《十四講表》,開啟了對佛法的認知及對學佛的渴望。後來因緣的變遷,再和慧因學長、慧敏學長(即現住持和尚)、慧檀、慧龍、慧觀(即慧觀法師)等一行二十人至三峽西蓮淨苑親近師父。由般若學入手,淨土念佛法門為調心方便。

當時淨苑之環境可說優美極了。由台北往橫溪方向,過了土城之後,兩邊都是樹木,形成一個林蔭大道,清涼無比。橫溪下車後再走至淨苑,路旁兩邊都是稻田。而淨苑前面是一個大池塘,遠望則山巒層疊,雲霧混雜其中,山嵐繚繞;近觀淨苑,除了草茅(現在壹波堂)及一磚瓦房子(現在懷安堂)外,尚有一小水池,蓮花於上綻放。師父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導年輕的學子。當時的淨苑顯然是糧食無著(說實話,那時我也是懵懂無知,只知來淨苑,一切不愁),幸賴師父及當家慧修師之能耐,令大家在道場安住,一心辦道。

又在暑假時開講《圓覺經》,草茅的功能可大了,既是睡覺安單的地方,又是講經的地方,還是用齋的地方。遇到下雨時,雨水由茅頂上流下來,真是上下皆通達,然亦不改學子們學佛之熱忱。

聽師父講述《圓覺經》時,得知師父在五指山讀《圓覺經》至〈普眼菩薩章〉「……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,猶如空華,亂起亂滅……」時,突然涕泗縱橫,而後於經藏之意旨也就清楚明白了。師父以過來人之經驗無私的教導學子,希望學子們莫空過,莫辜負釋迦牟尼佛及歷代祖師大德之苦心。然弟子一介凡夫,不了其苦心,仍在五欲之洪流中貪戀,染著六塵,無端生出無量之煩惱,至今憶及,實在有愧。兩個月前,接到慧觀法師來信,邀我寫個三、五千字以紀念師父,心想實不知由何起筆,因在生死流轉之凡夫,如何暢述一位在佛道上勇猛精進的高僧大德呢?只有讚歎罷了。然如不為文,則又有愧師父之教導,亦心所不願。故而勉力為之。

親近師父二十多年來,除了學生時代的數年中,聽師父開講《圓覺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勝鬘經》……等數部,在八識田中種下些許種子,但對其法義仍不甚了解。爾後的二十年,因職業及身份,必須奔波不已,且由於貪著五欲六塵,亦很少親近師父,偶爾僅看看師父的著作及上山問候師父。雖是如此,師父照顧弟子卻是始終如一的,為什麼呢?因身為凡夫的我,在學佛的路途中總是進進退退的,而師父看到我如果繼續學佛,則神色怡悅,如觀察弟子退轉,則沈默不語。在仍有力氣時會開示弟子勿忘念佛,腳踏實地。在後幾年示現病相時,雖無言語,但由其神態更可體會師父對弟子之關心,時時要弟子嚴持戒律,一心念佛。

而今要弟子寫和師父之一切,懈怠如我,實不知如何下筆,故藉此因緣,重閱師父之著作。其法語及境界亦歷歷在目,對於以前不甚明了處亦稍有體會,對師父之苦心及其宗旨亦略為明了,願此文能報師恩於萬一。

凡親近過淨苑的佛子,都知道淨苑的道風是解在般若,行在彌陀的淨土道場,其道風一如師父一般樸實無華,平淡無奇的。其建築亦因需要多少而蓋多少,也就有多少。

師父有感於學佛者需以戒為師,解行並重,故「律紹南山」以嚴道場之基,護佛寺之根;「解在般若」,以演二諦之理,開眾生之慧;「行在彌陀」,以念佛之因,圓往生之果。西蓮淨苑之宗風亦因此完整的建立及傳承。對後世之影響亦如沈香般清香而不惑人。

師父在五指山讀《圓覺經》開悟的經過,大家皆已知曉。而後師父更是悟後起修,不斷的以二諦理教導弟子。更在修行上以身作則,教導眾生。在淨苑實現了「少有所學,壯有所用,老有所安」之理想。

師父雖然沒有強大的光環,但畢生以言語說法度眾;又注解多部經典以引導佛子們入佛知見,以文字般若度眾;並且身體力行,起身教之作用。

雖與病魔共戰十餘年,然終不改其行在彌陀,宗在般若之夙志。其境界吾輩不可測知,但由其註述及修學講錄中,均可感受到師父二諦圓融,及拔苦與樂之悲願。其一生之修證過程教導著後學—老實念佛,真誠處世。

或有人好奇師父捨色身後之歸處,只要把師父之行處一一與經典印證,則不難了知。

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開示淨業三福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,三福者:「一者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二者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三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師父對師公之孝敬,及對佛子們之苦心教誨,師父是完全的做到了淨業三福。

在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中又有一段談到三輩往生之要素:「佛告阿難,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其上輩者,捨家棄欲而作沙門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修諸功德願生彼國。此等眾生臨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,經須臾間,即隨彼佛往生其國……是故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,應發無上菩提之心,後當專念極樂國土,積集善根,應持迴向,由此見佛,生彼國中,得不退轉,乃至無上菩提。
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之經文又說:「……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……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異語者、不誑語者,師父一生之行持亦如是。且其臨終時,亦能佛號不斷,雖在病中十餘年仍能二諦雙融,神光清淨無比。

以此三段經文印證,則師父之行止不待明而自明矣!那容得吾人擬議—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是學佛的不二法門。

淨苑二十多年來,一直是北部大專青年學佛的重鎮;許多的青年學子在此奠立其學佛的正知見。師父一直宣說著學佛的次第,使狂狷不的心靈得以安住。後來淨苑在時節因緣下肩負起社會教化的工作,在鄰近鄉鎮陸續成立講堂。來淨苑修學的四眾層面更為廣泛,然淨苑仍不改其樸實的道風。

任何時間來到淨苑,除了知客室有法師為來訪居士解答各種疑問外,其餘各地方都是靜悄悄的。講經、聽經者,打坐、經行者,各自安住身心,用功辦道,一如師父之風格—不求名利,老實念佛,安住實相。

淨苑的宗風—以戒學為基礎,弘揚南山律法,定期誦戒講戒,務期佛子以戒律安住身心。師父以身作則,時常提醒「必須要持戒精嚴,念佛才得受用」。故上下一心,僧團之六和敬得以展現。

師父並以大半的時間教導二諦,真諦俗諦融入一諦;一如世尊以二十二年的時光講解般若。因般若是三世諸佛共同契入的,為諸佛母。在此複雜的人事及物質環境中,如何深切的了解其緣起如幻,無自性,畢竟空,而後才能擔負起如來家業—度無量無邊之眾生,而不起煩惱。故師父以各種方法開發弟子之悟性,使弟子能徹法源底,不為一切相所惑;而後才能看破放下,自在隨緣,老實念佛,自利利他,弘法度眾,此皆可由師父的著述作一窺探。

  至於「行在彌陀」,在戒定慧三學都有了基礎之後,念佛才能契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。

所以,師父一再強調持戒念佛,解行並重。如能依師父之教法老實修行,入二諦理,了知實相,一心念佛,至少可蒙阿彌陀佛慈悲加被,接引往生。利根者則頓悟實相,上輩往生,入無生法忍。此實師父所以創建淨苑;亦是淨土歷代祖師諄諄告誡學人之本懷。

師父往生已半年,而提示末學者,係其二十餘年來,以其一生,弘法利生,無有厭倦;不求名利,持戒念佛,無有間歇。以我這凡夫之眼光來看,在學佛的路途中,師父是我最好的典範。雖不知其修證功勳,但在末學看來,其努力不懈,為法忘軀之精神即足使我們專一學習了。

但願我亦能如師父恒久精進學佛,持戒念佛,深入二諦;亦願師父迴入娑婆,於有情無情隨緣示現,度化愚蒙如我之凡愚眾生,同生蓮邦。

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