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
師父在晚年病苦中,除講經、領眾修學、隨機開示不斷外,每天仍不斷地好學不倦,自我充實。
如師父所開示,他老人家就是個學習與用功的典範-「活到老學到老,活到老貢獻到老。」
一、武林秘笈
在蓮鄉,師父每次用齋畢,都會翻閱正在開講與帶領大眾修學的經文。之後,必再從抽屜中拿出一本筆記本來翻閱。比丘侍者見師父每天必看這本筆記,曾鄭重其事地對我們說:「這本筆記是師父的『武林秘笈』,師父的功夫都在裏面。」
一日,我們向師父提到「武林秘笈」之事,師父笑著說:「那是最後一本閱藏筆記,隨手翻翻,不一定和經文有關,還有十幾本。」並順手指著書架上的十幾本筆記,又說:「翻不動了!」
師父如此樂法不倦,學茲在茲。一直到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初,一場大病後,再也沒有體力閱讀了。
二、最捧場的聽眾
弟子們知道師父樂法,但無體力看經,於是從八十一年開始,即發心讀經給師父聽。尤其是從八十五年師父大病過後,每天輪流讀經供養師父,是我們最喜歡做的事,因為師父是位最捧場的聽眾。
師父聽經時,他老人家的表情總是如此的專注,如此的法喜;聽到感動的地方,會流淚;相契的地方,就會心微笑;受用的地方,則瞪大眼睛,更加凝神;有時還會適時給予開示……這都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與獎賞。尤其是師父聽經時,得受用處,總是慈悲,不忘「思與眾生共」,更是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,所謂「菩薩有微塵許善,思與眾生共」是也。
茲將曾經讀過給師父聽的佛書,略舉一、二如下。
(一)師父的著作
師父的著作,全部讀過,有的書甚至讀過三、四遍以上。
一《十二門論隨解》
讀過兩遍,每讀一遍,師父就說:這部論很深。
二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》
讀過三、四遍。第一次讀此經是民國八十四年,師父聽這部經時,專注法喜之神情倍於往常。當時,旁邊有人在講話,師父立刻訶責:「不要講話!仔細聽,這是甘露啊!」聽完,由衷地讚歎:「文殊菩薩般若很通達!」
三《寶篋經蠡測》
讀過四遍以上。經中文殊菩薩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,常令師父親切地笑了起來;或是讀到菩薩演說甚深法時,師父也會感動地哭了起來。一次,讀到文殊菩薩開示:「一切諸法是寂靜門」時,智勇菩薩即問文殊菩薩:貪瞋癡也是寂靜門嗎?於是文殊菩薩反問智勇菩薩:「貪瞋癡從何所起?」智勇菩薩回答:「從妄想起。」又問:「妄想者為住何處?」答:「住於顛倒。」再問:「顛倒者復住何處?」答:「住不正思念。」文殊菩薩又再追問:「不正思念為住何處?」……師父突然哭了起來,並說:「菩薩智慧不可思議!」
四《金剛三昧經一波記》
讀過一遍後,師父說:「這部經很深,我沒能將經義發揮出來,再讀一遍。」第二遍讀完,師父又說:「可惜沒見到元曉大師的註疏。」於是侍者從藏經中找出大師的註疏,再讀一遍,供養師父。
五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》
師父第一部看的般若經就是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講記》讀過好幾遍。讀第一遍時,師父一有空,就說:「再讀一段經文。」讀完時,師父哭了,並說:「沒錯,這部講記我很快就定稿,之後就沒再看。」
民國八十八年,有人寄來某法師的《金剛經講話》,於是侍者讀給師父聽。一天,當這位侍者值夜班時,師父醒來,突然說:「念書。」他問師父:「念什麼書?」師父答:「金剛經講話。」「師父,現在是三點五十分,都還沒作早課呢!」師父還是說:「念!」於是他不敢再多話,唯有聽從師命。
後來,這位侍者自述,師父長年臥病在床,仍如此用功,實甚覺慚愧,當向師父學習才是。
六《十玄門探玄》
讀到:「法界緣起,不過自體因之與果」時,師父問:「法界緣起,不過自體因之與果,是講什麼?」弟子默然。
師父開示:「因是一心,果也是一心。這講起來就多了,無因無果,有因有果,也有因也有果,非因非果,演起來,即四句離四句,性空緣起,緣起性空。」弟子說:「一心有二門。」師父糾正地說:「一心沒有二門,既是一心,那有二門?法門不二嘛!」停了一下,又說:「約世俗諦,就一心開二門。」師父二諦融通,智慧高深,說法圓融,令人敬佩。
(二)華嚴與般若
民國八十五年開始,有弟子讀《大般若經》(第二至十六會,大正第七冊)。八十六年,又有弟子讀《華嚴經》。
八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下午,讀過《華嚴經》後,師父說「聽經有好處,我聽《華嚴經》,知道怎麼證念佛三昧。」後來,有住眾再請問師父:「聽《華嚴》知道如何修念佛三昧,是因為重重無盡的道理嗎?」師父搖頭。又再請示師父:「是依於無生的道理?」師父沈定的點點頭。
八十六年七月五日晚上,師父突然開口說話,侍者沒聽懂,於是師父再講一遍:「我聽華嚴、般若,得到好處,以前沒仔細看。繼續念,說不定還有好處。」侍者說:「本以為師父要說現在病情如何。」師父回答:「那是小事,漢堡更是微不足道(早齋有人為師父供養大眾僧漢堡,於是,大夥兒上午都在談論漢堡。);道理懂,才重要。」並慈悲地開示:「你們好好修。」
八十七年一月二十七日除夕晚會前,讀《大般若經》為師父加油(晚會兩個小時,師父都會慈悲參加到圓滿),當讀到「應無所得而生其心」時,師父問:「我問你們,什麼是無所得?」「無住心契無相法」有人答。又有人說:「分別一切法,不作分別想。」師父開示:「就是知法不住法,總說一句-無所住。」弟子說:「所以,經文一開頭便說,以無所住為方便,安住般若。」師父:「它是一貫的,不出二諦。」
繼續再讀,讀到:「不壞假名,而說法性空」時,師父開示:「不壞假名-知法,而說法性空-不住。」
在般若經中,佛有詳示破正法墮無間獄之罪報,當師父聽到這段經文時,立刻交待:「這段經文讀給大眾聽,罪不得了,恐怕大家誤犯。」
《大般若經》(二至十六會)在民國八十八年讀完,圓滿那天,師父哭了,並由衷地說:「讀經功德無量!」
(三)其他佛書
此外,尚有其他佛書不勝枚舉。師父上求不忘下化之慈悲,隨處可見。
讀《宗鏡大綱》時,師父自己聽得法喜充滿之餘,不忘交代侍者:「告訴大家,可看《宗鏡大綱》。」並在帶領大眾修學《四帖疏》時,引用《宗鏡大綱》之文。讀完《萬善同歸集》,師父開示:「《萬善同歸集》是從事入理。」聽到高僧行誼時,師父感動地哭了,還不忘提醒我們:「你們要學習人家的長處。」
曾有甲侍者請問師父:「帶業往生與沒有因果,是一個道理嗎?」師父答:「一切法皆空,在一真法界中,有分別沒有?一真法界不分理和事,帶業往生和沒有因果,道理是一樣的。你去看《不增不減經》。」
數日後,乙侍者在讀經給師父聽時,讀到一真法界的道理,師父感慨地說:「甲就是迷於一真法界的道理」。由此可見,師父對徒弟總不忘機會教育。
八十四年,有弟子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、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》、《六祖壇經》、《華嚴疏鈔》……等等。
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,師父開示:「我聽《六祖壇經》、《入道要門》,很慚愧,我們比人差得遠。」在旁的我們羞赧地說:「我們更慚愧,比師父又差得遠。」師父慈悲地說:「你們現在不停地進步,將來比我要好得多了。」
八十四年十二月十日,有弟子由衷地讚歎師父,師父立即開示:「你們求見阿彌陀佛。我比人差得遠,像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比我高得多了,大珠和尚比我高多了,六祖更高了,《華嚴疏鈔》你看人家多高,我們學人家講話。」
《六祖壇經》,我們每讀,師父必落淚。每當念到六祖寫偈,和五祖半夜傳法,師父便感動得落淚。因為法要有人傳,教門是師資相合,法方能入心;宗門則是以師印心,見性與否,須師印證。
曾請示師父:「惠能大師在未至五祖處,即開悟了是嗎?」師父點頭。又問:「就是在賣柴時,聽到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,就開悟了?」師父再點頭。
又讀到《壇經》中,五祖送六祖時,六祖云:「迷時師度,悟時自度」,師父又會感動得淚流滿面。
在師父往生前兩天,又有人讀《六祖壇經》給師父聽,師父大哭起來。老人家除為法感動外,可能更憐愍我們這些癡迷的眾生,不知法幢將傾,依怙將失!
往生前一天,早齋時,師父精神很差,坐著用齋,眼睛快張不開。於是,侍者放《佛七講話》錄音帶,為師父打氣。師父一聽到開示,眼睛馬上亮起來,精神奕奕地專注聽,並順利用完早齋。
(四)教界報章雜誌
除佛書外,對於教界報章雜誌,師父也很關心。
一日,師父在午休,住眾拿《僧伽醫護雜誌》所刊載之一比丘尼往生之事宜,小聲的交代侍者,待師父醒了,念給師父聽。
正在「閉目養神」的師父,不加思索,即說:「念!」侍者說:「午休後再讀吧!」師父忙著說:「快念!」
三、餐法味
師父曾說:「難過(身體),聽經就舒服了。」並常說:「這個法很有味道,知道以後,三天不吃飯也飽。」「如果你於此法中,餐到微塵許的法味,一切萬法皆同糟粕了。」長年病苦,師父能泰然處之,定慧不失,且兼能護法利生不斷,這除得力於念佛外,樂法勤學,深得法味,亦應是師父最得利之處。